• 大会精神

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23-02-13    浏览次数:

(来源:经济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推动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是为了人民,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上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上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新征程上,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世情国情民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社会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12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城镇化率达到64.7%,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我们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中实现伟大变革。面对经济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新征程上,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要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所有: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中国·新郑 邮编:451100

豫ICP备17017410号